陕西师范大学同向同行 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本学期我校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坚持同行同向、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原则,按照课程培养方案有序开展。
在教学中,在课程负责人制下,教学团队采用院内院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形式组建,教学活动主要采取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并在中期安排了读书报告会,既保持了课程性质,又更加突出了教学的思想性和学术性,侧重对博士生思想素养的提升以及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学术自信的培养。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晓伟教授讲授了《科学理解“习近平重要讲话”的实质》专题。在讲授中,任晓伟将习近平重要讲话的实质提炼为三个“第一次”,即第一次面向中国正在成长为世界大国来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第一次在比较发展了的条件下思考不发展的问题和第一次从政治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全面审视了当代中国发展中自身蕴含的深层次问题,并对“7.26”讲话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阐发,认为这次讲话科学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和新境界;对当代中国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判断。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阎树群教授讲授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科学体系与指导意义》专题。阎树群主要讲解了习近平著作的出版情况、习近平思想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习近平思想的哲学基础等内容,认为习近平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一条主线,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中国梦;“三个层面”价值要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治国理政总方略;“五大发展理念”,即发展实践的科学引领等。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研究员、《理论学刊》副主编魏磊教授讲授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也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视野》专题。魏磊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外林林总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包括国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英美德法马克思主义研究、拉美社会主义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亚的毛主义研究、非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机马克思主义研究等等。其中,以英、美、德、法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在现代世界持续存在着的历史运动和思想传统,它已经融入当代思想的流变,并依然在各个层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根年教授讲授了《博士研究及科研创新——基于知识演化视角的分析》专题。孙根年认为,博士就是在别人知道较少领域知道较多的人,博士要做好三年的计划安排、要有成为科学家的决心,就需要做开创性研究。关于博士应该怎样读,孙根年认为要做到善择良木、博学好友、张弛有度、早立品牌、沟通有术。同时,博士生应当学会读寂寞、读专业、读语言、读坚强。最后,孙根年寄语广大博士生:人生需要点磨炼,方能成长。作为基础理论研究人员需要具备以下特质:养成学术质疑能力、能经得住失败、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正林教授讲授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作用》专题。黄正林的讲解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等。黄正林指出,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需要特别关注一系列重要文献。比如,张闻天《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等。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既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必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蒋万胜编审讲授了《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结论”的解读与思考》专题。蒋万胜介绍了康德的主要著作:《自然通史和天体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论教育学》。他认为,“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是伦理学的问题。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蒋万胜还谈到人生的生命价值、道德对于人生的意义、科学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以及自律与我国当前社会道德等问题。
#p#分页标题#e# 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君仁教授讲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专题。张君仁在对中西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比较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音乐的一般特征概括为:十二律吕的非平均性、乐音的带腔性、音调的五声性、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和大量运用非均分律动织体的单声性、音乐创作模式的程式性、调性调式基础的多维变通性、以“和”为最终理想的“天人合一”“礼乐秩序”的哲学基础和乱中有序、闹中有静的思维方式等。西方艺术音乐的一般特征包括十二半音相等的律制体系、音高的固定性、调式以四音音列为基础;旋律具有功能和声的表层意义、节拍上均分律动的功能性、织体的多声性、音乐创作的非程式性、调式调性基础的功能性、对称、对比的创作原则以及强调音响表层纯净透明的思维方式以及音乐行为的专业性与传承的书面性与稳定性。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包茂红教授讲授了《环境史研究的功能与方法》专题。包茂红主要讲授了什么是环境史、环境史研究的学术功能、环境史研究的社会功能和环境史研究的方法论等问题。认为,环境史研究的学术功能是为世界史编撰提供新思维。环境史可以帮助从根本上克服世界史编撰中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有助于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来编撰世界史的瓶颈、环境史可以帮助世界史把人类社会与环境变迁的规律统一起来。环境史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跨学科研究法、历史学叙述的方法和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方法。环境史研究体现了国际学术发展的新特点,在当今中国发展环境史研究正当其时,从事环境史研究需要全面的知识积累和方法论自觉。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忠教授讲授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基本方法》专题。马忠从国学的基本概念、国学教育的重要价值、经典阅读、国学教育的重要方式、经典文本的领会方法以及国学经典教育在思政课中的体现等方面展开讲授。特别是其中关于经典文本的领会方法,马忠以《论语》为例,做了十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经典文本的领会应坚持历史还原、情境感悟、范畴解读等方法,他还特别强调,对于经典,要练好“童子功”,即阅读经典、背诵经典、揣摩经典。而这种“童子功”的修炼不仅适用于国学经典,还适用于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在内的所有经典,这对广大博士生的“内功”修炼和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答才教授讲授了《党的十九大理论创新和历史地位》专题。陈答才首先系统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尤其是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上取得的进步,获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满意和衷心拥护,并取得各国的尊敬。其次,详细阐述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愿景蓝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最后展开论述十九大报告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纲领的“十四个坚持”,并勉励博士生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踏实做人做事,努力奋发图强,为党确定的伟大奋斗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董治宝教授讲授了《解读沙漠》专题。董治宝从人类文明与沙漠的关系、沙漠的形成条件、沙漠的品质、沙产业等几个方面全面系统介绍了沙漠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董治宝对沙产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沙产业是钱学森1984年提出来的构想,核心是利用沙漠中充足的光能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光合作用的转化率,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此外,董治宝还提出几个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问题,即为什么要防沙治沙?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的关系?防沙治沙、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兼谈企业治沙)?防沙治沙的理想境界:沙退人退?等。董治宝在授课过程中从唯物辩证法思想高度总结了他对沙漠的研究,鲜明地体现为为什么要做学问、为谁做学问的学术立场。
#p#分页标题#e# 任晓伟在课程最后以《不朽的伟大文献——< 共产党宣言>导读》为题,联系《共产党宣言》产生以来的170年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讲解了《共产党宣言》文本的形成、对《共产党宣言》核心观点的科学理解、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并介绍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共产党宣言》的研究。
本学期我校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通过精心设计内容,精心组建团队,既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本学科前沿理论把握方面的优势,又汲取其他学科对其领域内重要理论的探索经验,较好地兼顾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博士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在夯实博士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扩大了博士生的研究视野。教学中实行的课程主持人、辅导教师和专业负责人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课堂纪律和授课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鲜明地呈现出同行同向的大思政格局。
本课程在每次课结束之前都为学生预留时间与老师互动交流,使得学生的整体参与度比较高,有些学生畅谈自己的课程收获,有些还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想法,还有学生敢于质疑老师授课中的某些内容,这种思想的碰撞、交流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成效。此外,本课程还专门组织了读书报告会,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重要经典著作进行了学习、分享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