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图书馆历史沿革及简介
摘要:西南大学图书馆历史沿革 一.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50年,由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和四川省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而成。初建馆时仅有书刊4万余册,连同1952年院系调整、教学改革时,随同四川大学、川东教育学院、重庆大学、华西大
西南大学图书馆历史沿革
一.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50年,由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和四川省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而成。初建馆时仅有书刊4万余册,连同1952年院系调整、教学改革时,随同四川大学、川东教育学院、重庆大学、华西大学等院校的部分专业并入而调进的图书20000册,总共藏书7万余册。馆舍由一个寺庙改建而成,总面积不到400平方米,工作人员不足10人。
1953年,学校特拨购书专款,陆续添购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主席著作、政治时事读物和教学科研需要的参考书刊资料,并请中文、历史两系有关教师分赴北京等地选购图书。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在线装古籍、文史专著、参考工具书等方面为我馆藏书奠定了较好基础。同时,也根据教学科研必需,经过精选慎购,注意节约,陆续收集了部分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外国史、外国语言文学和科技方面的书刊。到1956年,馆藏书已增加到254826册。
1956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召开后,学校随即确定了图书馆的领导体制,由领导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分管图书馆工作。学校由沙坪坝迁北碚后,1965年修建5700平方米的专用馆舍。1966年,馆藏各类书刊已达675102册,工作人员50余人。
文革期间,学校迁往梁平,图书馆工作停顿瘫痪,书刊订购中断,馆藏书刊有的装麻袋打包堆存,多数仍存原书库。1980年后进行了全面清点,总共损失中外文书刊164477册之多,价值177635元,其中有很多的贵重书刊和专业参考书籍。
1986年1月,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惠赠港币一千万元,国家教委投资人民币三百三十万元修建图书馆逸夫楼,历时三载,1989年10月25日落成使用。逸夫楼占地两公顷,建筑面积9792平方米,能藏书80万册,是当时学校设备最新,投资最多,规格最高的大楼。
二.原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50年10月,由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学系、园艺系、农产制造系和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农艺系以及私立相辉农学院农艺系组建成立。在合并筹备期间,各校调出图书共计3520册,工作人员7人组建成立西南农学院图书馆,洪其琨为图书馆主任。地址在北碚夏坝,原重庆相辉学院校址,即复旦大学抗战期间在川时的复旦大学图书馆旧址。1952年至1953年院系调整,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和省内高等院校的农业系科先后调整来校,集中了西南地区十多所院校的农科图书设备,使图书馆有了一定的藏书基础。
1954年学校利用前中央农业试验场地基地,在北碚天生桥建立新校址,同年八月图书馆随校迁入新址-石园村,使用面积为550平方米。阅览室和教师参考室是利用教学用房或生活用房分散布置。1956年迁入梅园,为独立大院,使用面积为690平方米,藏书14万余册。
1964年学校综合大楼整体建筑完工,其一侧附楼为图书馆3447平方米新馆。其前楼四层为阅览室,各类阅览室齐全,后楼五层为书库,书库配有垂直升降设备,极大地减轻了职工上下楼搬书的工作量。到1967年,馆藏图书234288册,年购书经费近3万元。
西南大学图书馆概况
西南大学图书馆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原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合二为一,组建成西南大学图书馆。经过多年发展,西南大学图书馆先后成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国务院颁发“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重庆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西南大学文献分中心。
目前,图书馆拥有员工130人,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其中硕士以上学历49人,高级职称25人,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多项科研课题,2012年获得学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重大项目1项。
2012年,学校成立西南大学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及中心馆建成后图书馆馆舍集群功能的综合定位,将探索建立“中心馆+分馆+专业馆”的全新管理模式,建成中心图书馆、师范馆、农学馆、经济管理分馆、法学专业馆、外语专业馆等多个馆舍布局的综合图书馆群体,形成能有效服务本学科教学科研的文献资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