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职校生就业还好吗?

  部分职校生签好的就业协议因各种原因终止,有的因疫情原因考虑暂缓上岗或暂缓就业计划,部分企业面临实际困难,用人计划缩减……毕业季、招聘季中的劳资双方陷入“牵手”的两难境地。特殊背景下,如何从观念、方法上求突破、找出路,从而将危机变为转机,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最近一段时间,能够参加的招聘活动一场都没有错过,但结果都不太理想。”一位职校毕业生对记者谈及疫情影响下的春招,言语中有遗憾、有不甘。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今年职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考验:签好的就业协议因各种原因终止,简历石沉大海,升学入伍下基层究竟该何去何从……不少学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焦急观望。

  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他们能否在人生的关键节点顺利完成学业或事业的进阶?

  “牵手”的两难

  “一些企业看似在招人,实际上好像并不那么迫切,很多同学完全符合要求投递简历都是石沉大海。”攀枝花技师学院的毕业生王林(化名)表示,因为即将面临毕业,现实情况又是这么紧迫,他已经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期望。

  3月初,为了进一步了解关乎省内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四川省政协教育委员会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及省内高校相关人士进行了一次线上“微调研”以探讨就业对策,部分院校情况的反馈印证了王林的一些猜测。

  正在实习的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学生甘秋告诉调研组,因为签约企业迟迟不能复工,班里有些同学已经主动辞职。

  因疫情影响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全面复工仍未完全实现,一些企业用工需求缩减趋势明显,甚至出现了原定春节后签约的中小企业直接取消了去年签约意向,或以学生不能按时参加实习为由直接毁约的现象。

  如此看来,毕业季、招聘季中的劳资双方均陷入了“牵手”的两难境地。

  “形势不容乐观,短期内不考虑启动新的招聘计划。”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石油钻采设备研究、设计、制造、成套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一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受疫情影响,闭关导致超过80%的出口业务停摆,暴跌至20美元/桶国际原油价格,也让该企业所从事的钻井设备产业迎来凛冬期。“目前我们正采取多项措施做好这一背景下的稳岗工作。”

  “企业生存艰难,勉强就业也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王娟最近辞去了之前已经确定的一家连锁餐企管培生工作。她告诉记者,为了缓解疫情带来的经营压力,她所在餐企实行岗位轮班制,每月只需上班10天。“虽然企业还在维持我们的饭碗,但总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不如停下来再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多选”的迷茫

  疫情发生后,中央先后出台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如扩大专升本、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军入伍,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到现代农业、社会公共服务等就业创业的缓解政策。

  但部分受访者反映,当前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公招等考试时间都出现推迟,各地专升本政策还有待明确,这些不确定因素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择业选择以及最终的就业结果。

  疫情之下多政策为毕业生们带来了多可能,可选择多了也迷茫。一位职校生告诉记者,目前正全身心准备专升本考试,对网络双选会上的岗位机会只能持观望状态,“盲目选择就业岗位也是对有效资源的一种浪费”。

  类似的“迷茫”还来自于毕业季、招聘季互选模式的改变。眼下,多地举办多场“网上招聘会”“空中双选会”,同时通过QQ群、微信群及时向学生发布就业信息。不过,对许多学生和企业而言,线上招聘仍需要适应过程。

  不少学生向记者表示,身边同学普遍感到线上找工作很“难”,甚至会因此有些焦虑。

  记者了解到,出于个人或家庭对安全因素的考虑,也出现了在岗毕业生主动向用人单位提出离职,待疫情解除再重新求职的情况。虽然是主动解约,但是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容易陷入对于未来的不确定的迷茫状态。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据显示,目前该院主动离职毕业生占比约2.5%,部分已经通过面试毕业生,因疫情原因也考虑暂缓上岗或暂缓就业计划。

  危机亦是转机

#p#分页标题#e#

  “无论是毕业生还是企业,还应该关注到这场疫情危机同时也带来了转机。”成都边界元科技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沈益民认为,此次疫情对多种行业进行了大浪淘沙的洗牌,一些新兴产业由此爆发出蓬勃的生机,如大数据、物联网、网上教育培训等科技类服务产业,呈现出巨大发展空间。他介绍,自己所在公司以物联网协同共性技术和智慧城市大数据交换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为主营业务,此次疫情中全面参与了四川省市与疫情相关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与新领域的不断开发,他们已经准备加大投入进行产业发展的提档升级,大规模的人才扩充也将提上日程。

  “重要的是,我们渴求的是真正所需的合适人才。”沈益民称,特殊背景下,招工难和求职难并存,岗位需求与实际专业技能不匹配、职业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精准等这些老问题会变得更为突出,而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从观念、方法上求突破、找出路。

  记者了解到,多家高校、职校表示已经进一步加大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和求职心理疏导。同时落实校企培训、在岗培训、带薪培训、专项培训等工作,缓解就业压力,形成劳动力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