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概况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的前身是辽宁省纺织工业学校,始建于1965年。1999年并入大连轻工业学院,开办高职专科教育,2007年3月大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学院随之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8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独立设置,成立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学院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位于大连市金州新区,占地面积230亩,总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各项教学设施完备,功能齐全。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415人。是辽宁及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办学理念
近50年来,学校一直从事职业教育,积累了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自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
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密围绕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发展战略,根据辽宁省和大连市“三个中心、一个集聚区”建设等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明确培养方向,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适用的优秀职业人才,成为辽宁省轻工和消费产业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基地。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专业设置
学院现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商务英语、商务日语、财务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与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技术、人物形象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服装营销与策划、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服装表演艺术、空中乘务等艺、文、工、管四大类25个专业,其中,服装工艺技术被评为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试点专业。
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技术、电脑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表演艺术等7个专业被评为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试点、示范或品牌(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师资力量
学院通过实行“名师”战略,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56人,其中有教授、副教授60人。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专业带头4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国家“青年服装设计师1人”,辽宁省“十佳服装设计师”6人,大连市“十佳服装设计师”3人,辽宁省“十佳版型师”3人;服装设计和多媒体技术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在专任教师中已有15人获得省市职业技能高级考评员资格,有27人获得省市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学院教师主持和参与教育部科研立项2项,主持辽宁省教改立项47项。
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奖9项、军队科技进步奖4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
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12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2部。
教师主编出版高职系列特色教材90余部,发表教育研究和专业技术论文300余篇,开发出版多媒体教学课件50余部。
服装、艺术类师生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得团体、个人金银铜奖100余项。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实践教学
学院建有各类专业工作室、教学实验、实训室4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0余个,覆盖学院所有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开出率90%以上。
学院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占地面积5,200┫;实习实训场所建筑面积10,000┫,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能够较好地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需要。
同时,学院遵循校企联动、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先后与英特尔、一汽大众、欧迪芬、珍奥集团等众多知名企业和跨国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辟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预就业实习基地。
专业教师同企业合作开展产品研发、设计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学院教师主持并制定的服装类的4项“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全部通过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的鉴定。
学院先后承办了多项国家和省级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
有35人次在辽宁省机械类、IT类、服装类技能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有11人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
由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的课件在历届国家多媒体课件大赛中有6部获得二、三等奖;有23部在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奖。
#p#分页标题#e#学院服装专业学生在大连服装节举办的省市服装院校擂台赛中已连续7年获得团体冠军,实现“七连冠”,有33个系列的服装作品在国家和省市类服装大赛中活动金银铜奖。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学生就业
学院的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超过96%,在辽宁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曾先后荣获“辽宁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贡献奖”;“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未来的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将在更高的起点上,进一步围绕辽宁省及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