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香港儿童最希望的快乐榜首位是成绩好
4月4日今天是(香港)儿童节,成都幼师学校最新调查发现,功课压力令香港的儿童变得不快乐,虽然有近六成受访儿童说感到快乐,但较八年前的同类调查暴减近20个百分点,12至14岁的初中学生最不快乐,“放假”、“和朋友一齐玩”成为儿童眼中最快乐的元素和最快乐的活动。有调查发现,近四成受访学生每日只睡六至七小时,接近五成学生对做功课或温习抱持负面观感,甚至“想过轻生,但系又觉得自己好笨”。
逾一成儿童不快乐
小童群益会于过去两个月访问了1055位6至17岁的儿童,调查发现,57.1%受访儿童表示感到快乐,10.8%儿童说感到不快乐。该会于2008年香港正值金融海啸冲击期间,进行同类调查发现,73.8%儿童感到快乐,较今次调查数据高出约17个百分点,显示儿童的快乐感有减少趋势。
调查并发现,虽然“考试成绩好”在儿童十大希望获得的快乐排名榜上高踞首位,有38.2%的受访儿童选择,但当被问及那些是可令他们感到快乐的因素时,在这十大排名榜上,最多人选择的是“放假”,占57.4%,“不用考试”也有32.9%的受访者选择,排在第九位。至于感到最快乐的活动或事情,最多人选择“和朋友一齐玩”,占48.6%,“去郊外/离岛/旅行”排第二位,占45.6%,“玩手机 ”排第三位,占40.6%。
四成小学生日做八家课
小童群益会总干事罗淑君解释,儿童快乐感较2008年大跌,显示儿童长期持续处于“不快乐”状态有增加趋势,对个人成长后心理及精神状态带来负面影响。她称快乐其实很简单,子女可与父母协商,完成功课后,可给予30分钟甚至一小时的自由玩乐时间,学校亦可延长小息时间,让学生多点玩乐时间。罗淑君又说,不希望学童以轻生来解决问题,人生面对多场考试,保持积极思维,抱持“输了也没有问题”的乐观心态,亦是面对压力的最佳方法。
香港明爱青少年及社区服务于今年一月至二月期间,向全港23间小学合共1838名小五及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接近四成(37.5%)受访学生表示,平均家课数目有七至八项功课,两成(20%)受访者更表示每日有九至十项或以上功课,更有接近一成受访学生,曾因为做功课或温习至凌晨四时才睡觉。
儿科医生林蕙芬说,5至12岁儿童每日应睡眠10至11小时,睡眠不足严重影响脑部发展及学习能力,功课量大则令学童处于焦虑情况,两者结合不利于学童创意思维。
校园压力因学习时间长
香港学童压力大,成为近日社会热话。适逢今日是儿童节,有调查显示,逾八成小学生认为,校园压力源自学习时间过长及功课、考试量过多,近四成学童的儿童节愿望是不用做功课。
大埔超级城上月进行“儿童压力指数”调查,访问约300名6至12岁小学生,针对校园生活压力,调查结果显示,86%受访小学生认为压力来源是学习时间过长,81%人认为是功课与考试量过多,71%人认为是课程沉闷。家庭生活压力方面,97%小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是父母常争吵,其次是父母期望太高,占73%,自己与家庭成员关系恶劣占67%。
调查又发现,约一半小学生认为,自己能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惟每当感到不快时,45%人会选择向朋友倾诉,四成人会选择与父母沟通,17%人选择自己处理伤心情绪,不主动找人倾诉,而且年纪愈大愈易感到不快乐。
面对校园及家庭生活上压力处处,“不用做功课”成为受访小学生最渴望的儿童节愿望,占39%,盼与朋友尽情玩乐占33%,渴望与父母去旅行则有30%。
幼儿教育专家称,适当的压力有助儿童成长,惟过多压力会造成负面作用,建议家长避免在课馀时间,因“惊蚀底”心态,强迫子女参加兴趣班。
相反,增加亲子活动,一起运动,野餐及拍照等,有助减压及增进亲子关系。家长亦应从小向小朋友传授乐观心态,视压力为人生中的挑战,将负能力转为正能量。
吴克俭:家课应重质不重量
今日是儿童节,教育局局长吴克俭表示,期望儿童能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而让学生面对和解决困难,也是学习成长的一部分。署理教育局高级课程发展主任陈继耀称,学习与游戏两者不必相悖,他质疑学子的成长路上是否真有必要强求“零功课”,呼吁家长与学校及教育局并肩努力,释放学习过程应有的正能量,令快乐儿童的精神常存。
吴克俭昨日出席香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后会见传媒时,被问及昨日有调查结果显示,本港的儿童变得比以前不快乐,原因是学习压力太大,他回应时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重点,初小阶段的重点是愉快学习。他指出,家课应重质不重量,教育局去年10月已向学校发出通告,特别强调不应有不必要的补课或重复的家课,希望校方与家长一起建立透明的家课政策,让学生有足够时间休息。
他表示,现时大部分小学均为全日制,对于一些较困难、需要指导才能完成的功课,当局希望可在课堂内完成。个别学生回家后,可能还需要阅读,或与父母完成亲子习作,甚至在周末到郊外搜集资料,这些无可避免要在家完成。他认为学生如能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会产生莫大满足感。
陈继耀在教育局《局中人语》发表撰文称,大家都希望儿童拥有快乐的童年,儿童有充分休息和睡眠固然重要,但学习与游戏不必相悖。教育是不断改善的过程,教育改革措施能否成功,除了政策厘订和前线教育工作者参与外,家长以至整体社会在文化观念上的改变,以及实际行动的配合,同样重要。他指出,社会上常有人说“孩子要赢在起跑线”、“课外活动是功课的一部分,亦用来建立升学的学习档案”,他反问大家当听到这些说话时,是否有决心改变这种扭曲的观念。
他表示,社会急促变化,教育各持份者努力与时并进,在学生学习与闲暇之间找出平衡点,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信任和沟通至为重要。他期望家长、学校与教育局坦诚反映,耐心聆听,为学生愉快学习,作息均衡及全人发展一起努力,释放学习过程中应有的正能量,令快乐儿童节的精神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