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2024年有哪些专业及什么专业好

本文“成都中医药大学2020年哪些专业什么专业好”主要介绍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招生简章,招生要求,录取条件,专业课程等信息,如你对成都中医药大学感兴趣,欢迎填写报名表单,学校官方老师将第一时间回复你的问题 1.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校专业大全

成都中医药大学共设17个学院,31个本科专业。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个,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二级学科16个博士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


成都中医药大学具体专业设置如下


具体专业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   工学   轻工纺织食品类  
制药工程(本科)   工学   化工与制药  
藏药学(本科)   医学   药学  
药物制剂(本科)   医学   药学  
中药学(本科)   医学   药学  
药学(本科)   医学   药学  
护理学(本科)   医学   护理学  
针灸推拿学(本科)   医学   中医医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   医学   中医医学  
中医学(本科)   医学   中医医学  
康复治疗学(本科)   医学   临床医学和医学技术类  
医学检验(本科)   医学   临床医学和医学技术类  
临床医学(本科)   医学   临床医学和医学技术类  
卫生检验(本科)   医学   预防医学  
植物保护(本科)   农学   植物生产类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   管理   公共管理类  
生物科学(本科)   理学   生物科学  
应用心理学(本科)   理学   心理学  
英语(本科)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市场营销(本科)   管理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本科)   管理   工商管理类  
对外汉语(本科)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本科)   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类  
运动康复(本科)   教育   体育学类  
运动人体科学(本科)   教育   体育学类  
社会体育(本科)   教育   体育学类  
体育教育(本科)   教育   体育学类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园环境

2.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校优势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校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31门,截至2013年9月成都中医药大学承担科研项目共889项,其中国家“863”项目和“973”项目、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973”项目7项,其中牵头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863”项目15项。“十五”以来,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74项,其中部省级32项。

3.成都中医药大学优势专业简介以及培养目标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势专业简介——国家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

#p#分页标题#e#

针灸和推拿属养生治病之道。针、灸有别,针法指在体表的腧穴上进行针刺、叩击、放血等操作,灸则指用艾绒做成艾柱、艾条或艾绒装入温灸器中,点燃后熏灼皮肤的一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针灸推拿学专业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创建了以就业导向,面向社会需要和行业岗位需求为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针灸推拿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具有扎实的针灸推拿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地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能从事中医、针灸推拿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学科围绕“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循证针灸学与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针灸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针灸时辰效应研究”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针灸推拿学专业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和三级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支撑条件。学科已形成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高层次、高水平学科团队,整体实力雄厚。学科拥有全国唯一的2个针灸“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汇聚了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级和厅局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十余人。科学既有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精深的针灸专家,又有年富力强、勤奋进取的中青年骨干。学科创新协作的研究团队,平均年龄37岁,其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55%,硕、博士学历者比例达到77%。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和三级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支撑条件。学科已形成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高层次、高水平学科团队,整体实力雄厚。学科拥有全国唯一的2个针灸“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汇聚了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级和厅局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十余人。科学既有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精深的针灸专家,又有年富力强、勤奋进取的中青年骨干。学科创新协作的研究团队,平均年龄37岁,其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55%,硕、博士学历者比例达到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