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铁路技校: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检视与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兰州铁路技校的老师认为:“课堂失守”已成为有些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的“代名词”,备受社会关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是改善中职学校课堂生态、有效提升育人质量的最佳选择,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但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动力不足、信息化素养偏低等主观状况,加上信息化有效资源匮乏等客观现实,制约着信息化教学的纵深推进。为改变现状,亟需从信息化氛围营造、信息化能力提升、信息化资源建设等方面持续用力,真正实现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学校落地生根、渐进升华。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已成为重点关注的“议题”而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战略判断,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将“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2020年8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如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举措”。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国民教育领域中的“薄弱环节”,“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存在诸多障碍,任重而道远。特别是作为“教育信息化”重要内容之一的“信息化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进。

一、改善中职学校“课堂生态”,呼唤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毋庸置疑,从整体来看,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着多重发展困境,突出表现为:生源危机。目前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的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这种生源层次的“末端性”造成中职学校“管理难、教学难”的窘境。“教师教得很无奈、学生学得很痛苦”已成为“常态”,“课堂失守”已成为有些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的“代名词”。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是当下每一位中职人需要直面研讨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采用“信息化教学”是改善“课堂生态”的最好选择。

(一)信息化教学有助于唤醒内心的渴望,使学生重拾对学习的自信

自信是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学生作为应试教育的“牺牲者”,丰富的“失败经历”使他们“厌倦学习、排斥学习”。“差生”已成为中职学生的“标签”,“差生教育”也变成社会对中职教育的“普遍共识”。面对这一特殊的群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显得“苍白无力”。选择信息化教学,借助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多姿多彩”活动,通过“重组教学过程,融入多种学习形式,构造多种信息交互,师生共同体验,创设一定时间、空间和心理环境下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景认知、概念理解以及知识建构,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生成智慧与开发自我的“行程”,其内心便会逐步产生对学习的渴望,自信心就会重新进驻学生的心田。

(二)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攻破学习中的“高地”,使学生品尝“快乐学习”新滋味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认识水平低下”已成“既定事实”,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要维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对学习的自信,必须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使他们的学习过程前行顺畅、坡缓易登。选择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课、动画、音频、视频、仿真、游戏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可有效地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大块知识碎片化、复杂问题分解化”,真正做到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就会学得愉快。其中,在教学中融入“游戏”成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游戏”以其特有的“娱乐、竞争”属性,能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增添趣味,真正实现“寓乐于教”,十分契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获得“快乐学习”新体验。

(三)信息化教学有益于创设真实生产情景,使学生增强专业实践“感知力”

#p#分页标题#e#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因此,中职教育必须秉持“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而被置于重点保障的地位。受中职学校“专业多样性”及现有经济条件的制约,专业实践所需的实训设备往往难以满足现实要求。故此,在实际教学中,利用“虚拟现实、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真实场景,创设出与实际生产、工作过程相近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完全置身于与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环境中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从而有效破解“看不见、进不去、动不了、难再现”的实践教学难题。学生通过虚拟设备能够熟悉生产过程、形成实践感知,为后续参加真实实训或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可见,中职学校当下的客观环境决定着选择“信息化教学”的现实紧迫性。实际上,主动适应现实要求是中职教育者的应尽之责,也应是中职教育者达成培养目标的价值追求。

二、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的问题检视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持续推进,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全新高度,突出表现为:对中职学校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不断优化并达到较高水平。一方面建成了以“校园网络”为纽带的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等教学场所,配足配齐了计算机、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硬件设备;另一方面搭建了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提供了辅助教学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这些客观条件为信息化教学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开展的并不普及,良好的信息化条件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通过对区域内相关中职学校的调研,笔者总结出中职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的信息化认知缺乏高度,信息化教学并未成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经常性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约为21%,偶尔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约为68%,从未开展过信息化教学的教师约为11%。且年龄愈大、职称愈高的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频次愈低。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思想观念守旧固化。长期以来,中职教师习惯于“传递——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崇尚“传道、授业、解惑”的亘古之道,主要表现为: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外部信号的接纳器和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但在信息化教学中,课堂采取的是“辅助——建构”的现代教学模式,秉持“主动求知、全面发展”的现代理念,主要表现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主要发挥辅助及引导作用,即: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尝试获取学习资源,在自己已有经验背景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现实问题,将新知识逐步“同化”到个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可见,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彻底摒弃“唯教材中心”的理念,应当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提供教学资源,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完成知识的传递及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目标。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发生改变不抱信心。部分教师认为,中职学生不爱学习、不求上进,这种状况“稳如磐石”、难以改变,教师花大量的精力实施信息化教学只会“徒劳无功”而白费精神。显然这种观念不仅违背了“学生是成长中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也与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明显不足,信息化教学水平仍在低层次上徘徊

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在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中,大约67%的教师只会制作简单的PPT课件及实施基本的教学资源编辑,大约29%的教师能够将“网络资源”有机融合到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只有大约4%的教师能够独立制作较为复杂的动态课件,并实现课程资源的综合运用。

#p#分页标题#e#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职教师对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形势判断不清、准备不足,缺乏主动适应意识;对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模糊不清、思绪不明,缺乏自我提升意识。加上各中职学校缺乏积极有效的“推动机制”,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的动力明显不足,体现在“理念上落伍、技术上落后”,相当部分教师不乐于学习、不善于求变,缺乏目标,得过且过,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选择信息化教学模式,即使勉强采用了也往往是“投影仪代替黑板”的低层次应付式教学形式。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虽然教育部门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中安排了“信息化教学”专项培训,但大多通过“网络在线”形式进行。这样的培训因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加上刚性约束、督查评价机制的缺失,大多数教师“随性而为”,仅应付而已,未能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两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是:目前中职学校相当部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足,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低位徘徊”,相对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明显“滞后”,极大地阻碍着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实施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校的信息化有效资源十分匮乏,信息化教学难以获得强有力的支撑

调查发现,在经常性采用信息化教学的教师中,94%以上的教师对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表示不满,认为其数量、质量均与现实教学要求难以有效“匹配”。其中,有大约77%的教师希望学校能够组织教师自主研发实用性强的教学软件,并建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职学校专业种类繁多、课程体系繁杂,给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带来诸多难度。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大多源于教材配套的“附属品”或“外购品”。这些出自专业制作公司的“产品”,因制作者对中职教育理念、教学要求存在认识上的“模糊不明”,加上对中职学校教学对象现状的“定位不准”,导致其生产的“产品”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了以提供“信息化资源”为指向的“精品课程”建设活动,但其建设成果“形式大于内容者”居多,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共享资源”而充分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是各中职学校未能形成信息化资源自主建设的有效机制。中职学校目前普遍存在着“重添置、轻应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的现象,加上人力、物力、动力3要素的协调不力,大多数学校缺乏信息化资源系统建设的良性机制,往往靠少数几位教师“单枪匹马”“拼凑”出若干资源,零散杂乱、不成体系,对学校开展的大范围信息化教学难以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

可见,中职教师教学理念上的落伍导致信息化教学大多停留在“理论需求”层面;中职学校保障措施的缺失导致信息化教学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正视现状,能够帮助我们厘清思路;改变现状,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重塑之道

针对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实然问题,既要求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更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症施治”。通过“制度设计、体系重构”等途径,充分激发各方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方能实现“变革现状、展现生机、有序推进、逐步突破”的重塑之效。
(一)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生态,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的“内生动力”

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出发统筹安排学校的教学工作,通过“顶层设计”,将信息化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之中,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将信息化教学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而持久有序开展起来。
1.建立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教学评估既具有“检定”功能,更具有“导向”功能。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考评制度一直是教学改革中的难点而一直处于探究阶段。因设计时侧重点不同,以致形成了众多的“评估体系”。为达到促进之效,应突出“信息化”在教学评估中的“权重”,以此推动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应用能力、形成研发能力,最终形成“人人乐于实施信息化教学”的良好局面。
2.建立信息化教学“激励制度”。激励措施因其具有“立竿见影”的促进之效而被各级管理部门广泛采用。利用激励制度的“驱动效应”,有利于优秀者“脱颖而出”,由此聚集成一支优秀团队,成为引领他人前行的“排头兵”。为此,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用。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信息化教学大赛”,重奖获奖教师,并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中实施“倾斜”之策,在激励的氛围中推动信息化教学沿纵深推进。

#p#分页标题#e#

3.建立信息化教学“交流制度”。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搭建一个“互相学习、交流互鉴”的平台有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有交流,才会有新体验;有交流,才能够知不足。由此,学校应经常性开展校内不同教研组之间、校际相同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信息化教学交流活动。通过观摩展示、课件制作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能够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达成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协同共进”的目标。

(二)构筑个性化的信息化培训模式,推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梯级攀升

中职教师信息化基础的“多级性”、自我发展愿望的“差异性”,决定着中职教师信息化培训的“复杂性”。为此,应创新培训模式,针对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培训,促进每一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并不断攀升,为高质量实施信息化教学创造条件。

1.着力“以解决当下问题为目标”的“校本研修”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最大优点在于培训是以学校内教师为主体,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教育教学实践为中心,以解决当下主要问题为要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开放式培训活动。通过主题研讨、案例剖析,能够达到“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灵动”培训效果,实现学用结合、事半功倍。

2.实施“以满足多样需求为目标”的“分层推送”培训模式。教师个体水平的差异性,决定着分层培训的必然性。从实际出发,对于老年教师应着重开展信息化设备操作、信息化资源获取等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对于中年教师应着重开展信息化资源整合应用等综合设计能力提升培训;对于青年教师则应着重开展信息化资源研发等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各取所需”,才能保证“各展其能”。

3.贯彻“以缩短能力差异为目标”的“以少带老”培训模式。毋庸置疑,年轻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要明显优于中老年教师。基于此,为提升培训效果,宜提倡采用本教研组内“以少带老”结对培训新形式。这种“协作式”培训能够有效形成“学习共同体”,帮助中老年教师快速掌握本专业相关信息化资源(如仿真模拟软件)的应用技巧。培训目标“精准”,培训效果自然更为“精当”。

(三)打造“基于优质资源生成”的研发团队,推进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

实施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没有足够的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支撑,信息化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而显得“华而不实”,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助学、助教”之功效,自然也难以实现助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终极目标。

1.本着“立足校本、协同作战”的原则组建信息化资源研发团队。实践证明,真正优质的信息化资源并非“外来品”,而是基于现实需求自主研发的智慧成果。因此,学校应建立以专业教研组为“单元”的若干信息化资源研发团队,从重点课程出发开展信息化资源建设活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发挥各自特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老年教师主要承担总体谋划及宏观指导职责,中青年教师主要从事资源研发具体任务。最终通过集体研讨进行必要的“修正”,逐步形成本专业系列课程的资源库以辅助教学。

2.本着“校企合作、攻克难点”的原则突破信息化资源建设中的“瓶颈”。对于一些复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研发,如利用3DMAX、UNITY3D仿真应用软件实现对工作场景的模拟,学校教师自主研发确有困难,此时可引入专业制作水平高的企业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的建设模式,突破资源建设中的“瓶颈”,确保资源建设成果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具体性和趣味性”,真正达到“化抽象为具象”的建设效果。

#p#分页标题#e#

3.本着“区域联动、共建共享”的原则实现信息化资源扩容增效。中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不同区域中职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教学对象情况不同,对信息化资源的层次、功能要求自然也不尽相同。为提高信息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建议本区域具有相同专业的学校通过“校校联盟”的方式形成“资源共同体”。通过“协作研发、成果共享”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容量,更能有效推动本区域内中职学校共同实现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同步跃升。

四、结束语

在中职学校广泛实施信息化教学既是时代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更是中职教育实现内涵提升的有力抓手,其意义“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而是通过营造理想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为此,需要全体中职人“尽心谋之、尽力为之”,真正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只有“占领”教学主阵地,才能发挥其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课堂也只有“拥抱”信息技术,才能打造成“充满魅力、令人向往”的人才培养主战场。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华山教育集团·轨道交通运输学校)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学校开设有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专业、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客车车辆检修专业、内燃机车运用与检修专业、国际邮轮等专业。

学校代码:329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p>

华山教育集团·轨道交通运输学校/p>

校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文化宫华林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