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里,反复提出加大中医师承教育力度

2022年10月1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中提到要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师承人才的培养,那么如何理解这些政策,他们会对师承教育产生哪些影响呢?

师承导师的确认

政策原文: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夯实中医药类专业主体地位,调整优化中医药院校学科专业,布局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等服务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专业,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办少数民族医药专业。整合中医药课程内容,优化中医药类专业培养方案,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本科中医药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中医药经典课程教学,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加强中医药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建立以中医经典课程为根基的课程体系,推出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优秀教材。推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融合,推进早跟师、早临床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明确师承指导教师,增加跟师学习时间。

政策解读:这里面出现的两个专业也许很多读者并没有注意过,尤其是中医康复,这一需求其实和目前的卫生健康事件高度相关,比如所谓的“新冠后遗症”,主要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障碍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等。这些内容在传统的西医康复学中也有涉及,但是我们更多的在康复科见到的都是中风或者跌打损伤之类事件导致的需要康复的人群,但事实上需要康复的内容很多,比如这里的嗅觉和味觉丧失或者减退的情况,针灸就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西医背景的康复医师不一定具备这些技能,这便是中医康复的用武之地了,而中医康复以及中医养生的更多知识来源还应是传统中医的内容,所以这些理法方药都要被格外重视起来,这其实也做到了让中医融入各科,尤其是与西医的有机结合。

而在这一政策中,进一步还强调了跟师,尤其是师承的跟师,这里的内容其实和我们所说的确有专长的跟师有一些不同,它也可以指的是规培期间的师承老师,形成固定的师带徒关系,虽然说规培期间要轮转各个科室,但是固定的一点是,有着具体的唯一的或者多个老师可以跟诊抄方学习,也构成了一种稳定的关系,这是有利于学习到真正的经验的。

推动建立师承的相关机制

政策原文: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定中医药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支持各地开展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推动医疗机构通过开展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传承工作室建设等师承教育项目,提高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支持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名老中医药专家开展学术传承活动和培养学术传承人。充分发挥名医堂工程项目人才平台作用,以师承教育方式,培养一批中医临床人才。

政策解读:除了人员和人员关系的稳定,这一政策更加提出了一些体系化的、场所化的稳定,我们都知道中医有行医天下,救济四方的传统,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看病,虽然能够把医术传播到很多地方,帮助更多的人,但是也会被戏称为“江湖郎中”,固定的场所和团队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者说,固定场所、熟悉的环境和健全的体系有助于师承教育以更加可持续化的方式开展。尤其是在我们面临因为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格外注意建立这种固定的机制来做到传承。

这里的政策释放出以下信息,首先是传承工作室,它绝不仅仅是一个收纳资料的“文件库”或者说“病案库”,更应该是一个有机互动的讨论、学习平台,这里的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是这些平台可以做的事情之一,此外,有一个比较新的说法就是这里的名医堂工程,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

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实施名医堂工程”。这一文件首次对名医堂做出了十分明确的描述——“以优势中医医疗机构和团队为依托,建立一批名医堂执业平台”,“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岐黄学者等名医团队入驻名医堂的,实行创业扶持、品牌保护、自主执业、自主运营、自主培养、自负盈亏综合政策,打造一批名医团队运营的精品中医机构”。此外,“鼓励和支持有经验的社会力量兴办连锁经营的名医堂”。这其实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为医生多点执业提供保障的方式,而更多的患者和固定的场所也为师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资源。